公务员考试申论公文写作指导:倡议书 -凯发线上手机app免费下载

3234

  辽宁公务员考试申论公文写作全面指导:倡议书

  在历年辽宁公务员考试中,行测考试题量都很大,两个小时的时间大部分考生做不完所有题目。而对于申论而言,考生往往写不完作文。因此,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取得高分是考生最为关心的。中公教育专家就告诉考生如何利用有效的辽宁公务员解题技巧来获得高分。

  贯彻执行能力是申论中的重要的考察要素,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中非常重视对这种题型的考察,但因写好公文需具有很强的工作经验和写作技巧,往往成为许多考生的一个难点。学好公文写作不仅要掌握一般的解答思路还需要对一些常考的公文类别的写作要求和写作习惯进行细致的了解,下面中公教育中公专家就对公文写作题型中的“倡议书”进行介绍并详解作答方法。

一、倡议书的定义

  倡议书是指:由某一组织或社团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的书面文章。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倡议书这种文种的重要目的在于“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去做某事”,这个性质决定了倡议书的主要写作内容必须主要围绕着对策展开。这里要特别对倡议书和宣传稿两种文种进行区分,这两种文种形式是许多考生容易混淆的。宣传稿重在“宣传”二字,顾名思义其文书的重要目的在于将某件事或者某个决议文字的形式向受众宣传,因此重点在进行事情的说明,可能包含问题、产生的原因、重要的意义和做法等等,因此与倡议书重在对策有明显区别。

二、写作格式

  公文写作类题目区别于申论考试的其他客观题型的重要一点在于:规范的格式要求。因此学生在掌握倡议书的作答时,首要要了解倡议书的格式要求。

  倡议书的完整格式包括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个部分,具体写作要求参考格式如下:

倡议书

  尊敬的驻区单位、社区居民朋友们:

  大家好!

  当您的生活条件改善时……

  ……

  社区党支部

三、解题思路

  明确抓住题干中指明的工作任务、组织意图和身份限定,一般一个公文写作题中都会包含着以上几个要素。所谓工作任务是指题干中制定的具体文种,也可以理解为直接目标。组织意图则是在工作任务背后更为深沉的命题人意图,这也是我们获取解题思路的关键入手点。身份限定则主要影响我们语言表达和语气的使用。只要能够准确的抓住以上几点就可以破解这类题型的解答思路,下面将举出的例子予以说明:

  【例题】“给定资料2”中心理援助中公专家团提议开展“火红绸带心理援助行动”。假定在某次救灾工作中,救灾指挥部决定采纳这个提议,请你结合“给定资料2”,以中公专家团的名义给参与救灾的各界人士写一份倡议书。(15分)

  要求:

  (1)内容具体,指向明确;

  (2)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3)不超过400字。

【解析】

  首先,抓住题干中的重要信息身份,题干中限定“以中公专家团的名义给救灾的各界人士写倡议书”,包括要求中提到的“语言生动,有感染力”决定了应该代表中公专家团,以一种有感染力的语言,倡导救灾人士进行救灾活动,因此语气要具有动员性和号召性。再次明确工作的直接目标是写倡议书,结合之前我们了解过的倡议书的性质,应该明确答题思路中重点要为绕对策来写,而结合题干则明确对策应该是“开展火红丝带心理援助活动的对策”。最后,明确背后的组织意图,应该能看到题干中限定的情景是“在某次救灾活动中,救灾部门决定采纳这个提议”,意味着救灾并没有结束,为了让救灾活动更好的进行,所以要进行这样一个倡议,倡议的大家加入这个活动是首要,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活动让救灾更有效率。

  综合以上分析再结合生活中的正常逻辑,我们应该能得出此题的作答思路应为:“介绍火红绸带活动及意义——倡导如何进行火红绸带的援助工作——总结并号召”。

四、倡议书答题总结

  结合以上我们对倡议书文种的分析和的举例,我们可以得出对于倡议书作答的如下思路:

  1、明确倡议书的性质,了解答题重在对策;

  2、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

  3、能够根据题干“身份 工作任务 组织意图”灵活得出答题思路;

  4、一般题目的答题思路常见为:“说明倡议的内容和意义——列出具体倡议做法——总结并号召”。

篇2:对公文写作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

  对公文写作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

  郭永明

  提高公文写作水平,是提高党政机关施政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四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根据部内的安排,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写材料,说实在的,由于水平有限,只能谈一点对公文写作的粗浅任何和体会,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起草公文应具备“三要素”

  党政机关的文字秘书,是党政领导的重要参谋和助手。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起草公文。怎样才能起草好种类繁多的公文呢?最主要的是具备三个条件,即政策水平、熟悉情况和写作能力。这也可以说是起草公文的三要素。

  (一)政策水平是起草公文的重要前提

  文秘工作者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在他起草的文件中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渗透着自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反映出自己的政策水平。他对方针、政策理解得越深,在自己起草的文件中所阐述的问题就越深;反之,对方针、政策理解得很肤浅,那么在自己起草的文件中所阐述的问题就必然一般化。假如对党的方针、政策很不明确,那他就无法起草文件。

  一个文秘工作者的政策水平,直接关系到他起草的各种文件的水平,就以写工作经验总结来说,同是这么些素材,落在政策水平较高的文秘工作者手里,他可以提炼出具有真知灼见的经验来。而一个政策水平不高的文秘密工作者,却只能将这些素材拼凑成一篇说明不了多少问题的文字材料。即使是同一个文字秘书,在对有关的方针、政策比较明确时,起草的文件水平就较高;反之,起草的文件水平就较低,甚至不能符合要求。

  政策水平是政治思想水平的体现。可以说,它是文字秘书的灵魂,无时不刻的在支配着文字文字秘书的笔杆。衡量一个文字秘书是否成熟,首相应以他的政策水平作为最重要的标志。不断提高政策水平,是文秘工作者始终要坚持的努力方向。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新担任文字秘书的同志并不一定很快能领会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和体会必将越加深刻。

  (二)熟悉情况是起草公文的坚实基础

  党政机关的文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文秘工作者必须熟悉情况。对现实情况毫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是断然起草不好公文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熟悉情况可以说是起草公文的基础。

  搞文秘工作的同志,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起草文件时,假如情况了解得很全面,就会感到心里很踏实,也较有把握,尤其是起草经验总结和调查报告之类文件,只有掌握大量的情况,才能进行分析和概括,从而也保证所阐述的问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我看过两份有关乡镇领导班子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一份写得很具体生动,作者运用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德能勤绩全面衡量,分别指出优秀、称职、比较称职的领导干部占多少比例,并且各举典型事例加以说明,这样的调查报告,就具有科学性,因而可供县委领导在判断这方面的问题和作出决策时参考。另一份调查报告,却写得抽象空洞,既没有必要的定性定量分析,又没有生动的典型事物,一看就知道作者没有掌握多少情况,因而无法进行科学分析和概括,当然起步了调查报告应有的作用。

  文字秘书一定要有从客观实际出发的牢固观念。就是说,当他起草公文时,脑子里就要考虑掌握的情况是否充分可靠。如果离开了这一颠随意行笔,就有可能出纰漏。要使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充分可靠,除了常深入基层向基层干部了解外,还要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及反映,因为有些情况看来似乎没有问题,或者不起眼,但往往经多方面反映和当事人核实后就显露出差错来。只有对实际情况的充分掌握,才能使公文变得准确扎实,以保证它的质量。

  (三)写作能力是起草公文的必要条件

  对公文的起码要求是文字通顺。公文是党政机关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工作和上下左右沟通情况的重要手段。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如果文字表达不清楚,甚至语病很多,内容颠三倒四,乱用标点符号,那么人家有看不懂,或者产生误会。

  当然对公文的要求,不仅仅是文字通顺。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三性”,即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这“三性”是以科学性为前提的,主要表现为观点正确、鲜明,材料丰富、典型、生动,结构严密紧凑,说理透彻有力,文字精炼得当,这是就整体而言,对不同的文体,要求不完全一样,例如通告、决定之类文件,要以极其概括精炼的语言将内容表达清楚;情况简报之类文件,必须用事实说话,即主要用典型事例来反映一些本质问题;经验总结之类文件,必须将具体的材料提炼成经验,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论证材料也要典型生动;调查报告则要求有大量可说明调查所得结论的事实材料,既有面上的,也有典型的。

  二、文书写作要做到“三性”

  文书写作怎样才能取得实效,达到预期的办事目的呢?这就要求文书写作者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总结长期实践的经验,文书写作经常采取的有效手段主要是要做到主题的单一性、内容的可行性和文字的可接受性。这就是文书写作的“三性”。

  (一)主题的单一性

  一件文书必须有一个主题并且只能有一个主题,这就是主题的单一性。我国文书工作历来有“一文一事”的优良传统。从唐宋开始,一文一事制度就已普遍推行。文书工作的长期实践证明了“一文一事”的必要性,所以这个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一文一事也就是主题的单一性。

  怎样才能做到主题的单一性呢?

  1、要提炼主题。撰拟文书往往要涉及许多有关的材料、文体和观点。拟稿人必须对它们加以整理、加工,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工作,从中找出全文的主题,提炼主题的过程也就是拟稿人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拟稿人对某一事物有一理性认识,就能住住这一事物的整体、本质和内部规律性,他在拟写处理这一事物的文书就能抓住主题,做到“意在笔先”。

  2、要写好标题。文书的标题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全文的主体,使读者以看标题就知道这件文书是讲什么事的,标题必须确切地反映主题的内容,做到“名副其实”。不要写得笼统含糊甚至“题不对文”,使读者看后不得要领或者发生误解。

  所谓“确切”,就是说标题要扣合主题,这正如每个人戴的帽子要扣合头部一样。目前写标题的通病是喜欢用“大帽子”。例如某银行为了加强对各建设单位自筹基本建设资金拨款管理,拟定了一套会计核算具体处理办法,准备印发,原拟的标题是“关于加强自筹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严格控制基建规模的通知”。但是正文里只讲了会计核算具体办法,根本没有“控制基建规模”的内容。这个标题就是犯了笼统含糊和“题不对文”的毛病。后来把标题改为《关于加强自筹基本建设资金拨款管理的会计核算具体处理办法的通知》,就比较确切了。

  一件文书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且还要有一个能够确切地反映主题的标题。拟稿人做到了以上两点,就把握好了主题的单一性。

  (二)内容的可行性

  一件文书所提出的要求、规定、措施、方案、办法等,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行得通,做了可以取得实效,这就是内容的可行性。文书只有内容切实可行,才能达到行文的目的,否则,即使主题明确、言之成文,也只是纸上谈兵,于事无补。

  要使文书具有可行性,必须吃透两头:一头要吃透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和上级机关的指示精神:另一头要吃透有关的实际情况。这两头缺一不可。

  对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和规定,平时要努力学习、积累,搞好检索:运用必须认真查对原文,领会其精神实质和适用范围。在引用时要写明引文的文号,并尽可能逐字逐句抄引原文:不能凭记忆或“想当然”随便转述原文大意,以防歪曲原意或断章取义。对领导同志的讲话要注意这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是否代表组织决定。凡未经正式文件下达的讲话,一般不宜随便引用。

  对实际情况,拟稿人在草拟文书时,首先要搞清楚有关案件的整个来龙去脉。为此,他必须收集一切有关的事实材料并逐项核实。对关键问题要深入基层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选用材料时既要掌握全面数据又要掌握典型事例;防止用个别事例代替全面情形或者罗列事实,“眉毛胡子一把抓”。对涉及其他部门、单位或地区的问题,特别是对涉及对方的缺点错误的问题,在行文以前务必要同有关各方核实材料并交换意见,如有不同意见应该在文中写明。

  (三)文字的可接受性

  一件文书在具备了主题的单一性和内容的可行性的前提下,还必须在文字上采取受文者容易接受的方式,使受文者一读就懂,愿意读下去,并且越读越感兴趣。这就是文字的可接受性。如果一件文书虽然主题明确、内容切实,但是在文字上却写得晦涩冗长,使受文者读不懂,读不下去,接受不了,那么这件文书也就起不到行文的目的。

  要使文书具有可接受性,首先,要认清对象。对不同的对象要采取不同的写法。例如:上行文书是写给领导看的,一般要多写事实,少讲道理。下行文书则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既要有明确的指示,又要给下级一定的机动权。平行文书则要尊重对方的职权,采取平等协商的态度:不要自以为是,越俎代庖。又如发给内行看得文书多用“行话”和“术语”,发给外行看得文书则必须力求浅显通俗。

  其次,要写好导言。导言就是正文开头第一段。导言应该具有“引导”受文者通读全文的作用。现行文书的导言一般包括两个部分:(1)说明行文的目的(为了……)和根据(根据……);(2)揭示全文的主题。近几年来,文书的导言正在逐步突破上述模式而试行采取新闻导言的写法,如概括式、结论式、提问式、对比式、引喻式等等。无论采取哪种,导演都应该抓出最新鲜、最吸引读者的事实、信息、观点或问题,发挥引人入胜的引导作用。

  第三、要写得精炼。使文书写得精炼,一是要克服“文章越长越好”的错误观点,树立“以少胜多”的正确观点;二是在写作过程中要“挤干水份”,要舍得“割爱”,把与主题无关的部分全部删去,把次要部分改用略写。

  第四、要灵活多变。有的文书经过精炼以后篇幅还是很长,怎么办呢?目前常用的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把正文中的某些专题或具体细节部分抽出来作为附件,而使正文压缩成为一个简洁的提要,二是在正文前面写一个《内容提要》,揭示全文的主题和要害,这是我国历史文书制度中“贴黄”和“案由”的发展。现代每本长篇著作的扉页都有一个《内容提要》。目前国内外新闻指导中也广泛使用《内容提要》的写法,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

  三、写材料必须先立提纲

  从多年的动笔中我悟出一个小道理:写小材料要立简要提纲(见于纸或记于脑);写大材料须先立细提纲。“磨刀不误砍柴工”。写大材料的提纲要立的自己满意。提纲见纸,材料也完成了七成。因此,可以说:“七分提纲,三分写作”。

  (一)写提纲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不明确,提纲式写不好的,材料也就无从着手。我以为,指导思想就是领导同志交待的意图,这个意图一定要吃透。一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领会:(1)材料派什么用场;(2)材料给什么对象看(或向什么对象讲);(3)材料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领会意图是些好材料的前提。

  必须多下点功夫,多动点脑筋。指导思想搞偏了,写出来的就是失败之作;稿错了,就是工作中的失误。

  (二)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要围绕指导思想去进行。主要是:

  1.收集素材。这是最主要的准备工作。素材是写好提纲的基础,决定着提纲的好坏。实践告诉我们,收集素材的范围要广些。数量要多些,以便有选择的余地。素材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能说明问题的各种情况;二是能说明问题的各种数字。收集中,应在能说明问题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2、上级、本级负责同志的有关讲话。

  3、有关文件和简报。

  4、有关参考资料。

  5、报刊的有关文章。

  (三)提纲的写作

  1、提炼观点。观点要鲜明,不落俗。观点从素材中来,为此,必须将大量的素材通过粗选、细选、精选,挑出最生动、最深刻、最有说服力的部分。在依据这部分素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而得出观点。

  2、选定结构。按照所写材料的指导思想,依据提炼出的观点,进行排列,设想几种结构。再将它们进行比较,最后决定最佳结构。结构的内容是:材料一共分级部分,每部分由几大点,每大点中又有几小点。大点应能充分说明部分,小点应能充分说明每大点,安排结构的原则是能较全面、完整地说明通篇材料。要求既层次分明,又紧凑。应该明确,大点、小点都是观点。它们都是为体现指导思想服务的。一定要使人看了清晰,有说服力,不勉强,不罗嗦,这一点十分重要。

  3、安排素材。必须将精选出的素材恰到好处地安排在有关的大、小观点中,如果把文章的观点喻为红花,那么,丰富、生动的素材就是片片绿叶。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辉映的。我的体会是,待到素材在提纲中安排得妥当,通篇材料已在脑子中形成,只差“搬”到稿纸上去了。素材安排得当颇不易。它可以说是一台衡量笔者业务水平、工作经验,写作能力的天平。

  (四)提纲的好处

  1、保证了不误事。秘书工作者误事就是失职。写作水平较低,由于按提纲写作,每偏离领导的要求,虽然质量差些,几经修改也能通过。写作水平较高,按提纲写作,一定能写出领导同志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材料。比较好地发挥了参谋和助手作用。

  2、保证了文章的质量。提纲如骨骼,使文章未成先立,文成后立得更稳;提纲如血管,保证丰富、生动的素材四通八达,使文章有生机、活力;提纲为建筑师制作的建筑模型,可供审检、修改、防患于未然。

  3、促使材料写得快;不走弯路,事半功倍。

  4、锻炼笔者分析、提炼、综合能力,使不断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格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写简报务必达到言简

  简报是交流情况、汇报工作的一种形式。由于它似一支轻骑兵,建窑、灵活、不拘泥于一定格式,所以为机关、单位、工矿等各部门、各行业乐用。

  近年来,好的简报越来越多。但是也有些简报叫人望而生畏,其通病的简报不简。三千来言,四五千言,个别的更甚。有人戏言:简报变成繁报了。

  简报贵简。多年来我曾作过种种尝试,也征询过不少意见。总的看,一份简报,一般以一千字左右为宜。真正要长点的,也要控制在二千字以下。要做到这一点,可否从这几方面努力:

  (一)多典型、少综合

  简报就形式而言大体即典型与综合两种。综合简报文字较难控制,搞得不好就较长,工作中应尽量不用。但也有它的长处,即以简报形式向上级或单位、部门领导汇报工作,此形式较佳。然而,日常工作中,写简报主要是为了交流情况。运用典型的形式就远优于综合的形式。简报介绍的典型一般都是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单位。内容集中,主题鲜明,通篇一千字左右足以说明问题。阅读这种简报,不要花较多时间,读得进,受启迪。达到了印发简报的预期目的。

  (二)精选材、少堆砌

  即使注重了多典型,少综合还不够。精选材是做到“简”的关键。因为,精选材可使综合简报易控制文字;更可保证典型简报内容更集中,事迹更突出,文字更精炼。

  选材一般分三步:

  第一步

  粗选。将手头大量、纷杂的素材,理一理,梳一梳,列成几类(或叫几个方面);

  第二步

  细选。对每类素材,再进行分析、比较,挑出每类中较优者;

  第三步

  精选。对照简报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在各类较优素菜中再挑出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素材。

  依照精选出的素材提炼观点。然后,观点与素材恰当搭配,这样写成的剪报定然不长,也较生动、形象,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多修改、不怕烦

  文章不怕改、不厌改。写成的简报一般要修改两次,如果时间充裕,不妨再多改一、两遍。华而不实者,啰嗦重复者,节外生枝者统统删去。力求达到文贵精的目的。因为我们写的是“简报”,它的名称就要求笔者写短文。

  总之,不论是公文(材料),还是信息(简报),都是概念、数字和例子组成的。不论是写公文(材料),还是写信息(简报),一定要突出“新、精、特”。新就是标题新颖;精就是内容精炼;特就是手法要独特。

篇3:公文写作的工作体会

公文写作的工作体会

上班的时候,曾与局机关及下属部门从事文秘工作的同志在一起探讨过机关应由文写作的问题。

最近,在清理工作笔记时发现了当年的备课笔记。今天把它放在博客里,主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给当年的工作留一个记忆的影子;二是如果正在从事文秘工作的朋友看到,能从中得到点滴启发,本人将感到欣慰。

为了留下一个真实的记忆,这次录入时除删除了例子外,其他未作任何修改。

一、机关应用文写作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一)明确目的

机关应用文的突出特点是实用性强。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写作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确目的。没有明确的目的,不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写作时就会心中无数。目的明确了,就能迅速选择合适的文种,收集相关的材料,有的放矢地进行说明和分析,提出中肯的意见和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例如:1、有利于选准文体。目的不明,也许把该用请示的,写成了方案。

2、上级部门要听我们毛项工作的汇报,首先要弄清3个问题:(1)是全面听取工作和进展情况;

(2)是要对该项工作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3)还是要通过听汇报了解下步工作的大蒜、安排。

如果是(1),那么要对该项工作的前段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汇报;如果是(2),那要弄清前段工作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并对其进行重点撰写,或专项汇报;如果是(3),在对前段工作简要汇报之后,重点对下步工作提出安排意见,打算。

由此可见,三者使用的问题尽管相同,但主题各异,所需的材料更不一样。所以,撰写材料之前一定要弄清目的,即干什么用。

(二)熟悉业务

机关应用文是应机关工作需要,用于机关实务的*,必然要涉及到本部门工作的实际情况和业务工作的基本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秘人员要比业务处室的人员更要熟悉业务。这里所说的熟悉业务,主要是本部门,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职能、政策、法规,各处室的业务关系,主要工作流程、法定程序,以及部门的特点,要求,以及当前的工作重点。熟悉这些情况,有利于书写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言简意赅地进行表述。反之,写出的*难以避免泛泛而谈,隔靴搔痒,甚至脱离实际,驴唇不对马嘴。

在熟悉本部门,本单位的业务知识之外,文秘人员还应具备与本部门相关的知识。比如劳动保障部门的文秘人员,除了对上述的知识有比较清晰准确地了解,掌握之外,还应对政治经济学、哲学、逻辑学、商业保险知识,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方面的知识都应有所了解。由于常常要对一些统计报表进行分析,还应掌握一些统计学、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当然,必须具备,还应不断提高的,还有文化素养,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掌握政策

劳动保障工作的政策性非常强,这不仅仅表现在我们下达的规范性文件中,即便是总结、汇报、请示、以至经验材料中都体现着政策。所以文秘人员,特别是搞综合的同志一定要掌握政策,熟悉政策,利用好政策(这里说的利用好政策是指用政策来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用政策指导写作的全过程。如果写作人对政策部了解,或了解不深透,那么对问题的揭示程度就会缺乏深度,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缺乏力度。

(四)善于调查

调查有许多方式,除常规的调查方法之外,重点要说的是要做个有心人。注意从平时的工作中,与同事们的接触中,会议中,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目前,我们的工作特点往往是每项活都是急的,按部就班地去调查,了解情况根本就没有这种可能。这就要求综合材料人员要注意从平时的工作中通过观察来了解情况,积累素材。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