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都是自找的》读后感 -凯发线上手机app免费下载

4612

《烦恼都是自找的》读后感

  别让烦恼欺骗生活

  --《烦恼都是自找的》读后感

  从书柜找出一本大学时买的书,这是由学诚法师和弟子共同创作的世上最独特、有趣的多格漫画佛法绘本《烦恼都是自找的》,绘本通过漫画的形式揭示“烦恼真的自找的”的生命真相,作者希望众生真正的苏醒、解脱烦恼,并能过上平安、喜乐的日子,安度一生。这本书是许久之前在烦恼缠身的日子得到,没想到时过境迁,竟随着我在时光中辗转留下。再次翻开这本书,简洁的画面静静传达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佛禅、宋词之中大彻大悟,感叹尘世的浮萍,接受心灵的涤荡。

  绘本是以漫画方式展现小和尚贤二与大和尚--师父学诚法师之间幽默有趣、点亮人心的对话。大和尚总是戴着眼镜,一副睿智博学的模样,经常挺着大肚子背手巡视与庙宇之间;贤二则是胖胖的南瓜脸搭配上迥然的八字眉给人一种大智若愚的喜感,他每当遇上烦恼就会寻求师傅的帮忙。在故事中贤二不仅代表了出家弟子,他的身上更是有世间万物的缩影,在他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喜怒哀乐、烦恼忧愁......

  我忘记是在一种怎样的处境中初读《烦恼都是自找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再次翻阅本书时我的心情是平静的,仿佛给心灵做了一次spa,从头到脚焕然一新,又像是久旱逢甘霖,涤荡了沉浮的尘埃,在炎热的夏天带了一份沁人心脾的舒爽和清凉。

  我沉浸在“贤二”的角色当中,带着对烦恼的疑问去感悟师父的慈悲和智慧,学诚法师总是可以睿智的一针见血使我幡然醒悟,让我坚信烦恼都是自找的,“执我”是烦恼的根源,我们总是以“我”的见知去要求别人,以外在的物质、权力、地位和一切一切虚无的东西去伪装“自我”,凸显“自我”,或许这些都只是我们为了保护“自我”的一种手段,但当我们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封锁在亲手逐渐的“象牙塔”之中,会发现真实的“自我”早已被我们自己囚禁起来,无法解脱,然后我们便在织网、结网中度过烦闷、平庸的一生。

  看书之际我联想到普希金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歌表述了一种积极乐观而坚强的人生态度,激励每个人都能以新的心态去勇往直前、面对人生,而现在在我看来,或许我们认为是“生活”欺骗了自己,但实则都是我们“自找”的。马克吐温说过:“用不着操心去装点门面,不必苦心焦虑去勾心斗角,也不要为了妒忌别人和患得患失而烦恼。”但在这个物质和欲望交织混杂的现在社会,真正能做到孑然一身的又有几人呢?所以说来自生活的欺骗难道不是我们自找的么?请别让烦恼欺骗了生活。

www.pmceo.com-物业经理人

  我们一生为追求财富、权力、地位、荣誉......而辗转反侧、颠簸流离,但真正得到的快乐却与日递减,得到的越多反而失去的越多,努力赚钱后担心人多口杂会怕被贼惦记、功成名就又怕社会动荡落人口实、权力越大欲望越大渐渐地失去当初纯真的自己......慢慢地开始活的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生怕一个纰漏大半生辉煌前功尽弃,我们总是抱怨责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却不幸福,追逐的虚无到底意义何在?这就像是贤二问师父:“幸福到底在哪里?在高山上那裹满鲜花的世界么?在浩渺无垠的天空中么?在深邃广袤的海洋中么?”师父摇摇头回答道:“充满鲜花的世界、浩渺的天空、深邃的海洋其实都在自己的心里,如果自己的心里都找不到幸福,那么在别处也不一定能找到。”莫要以执着心对无常事是师父对每个被生活“欺骗”了的人的告诫。

  我在睢宁烟草工作已有一段时间,虽然初入公司不久但随着时间推移现在工作也算得心应手,最初看着同龄的朋友都取得了比自己卓越的成绩心中也会不忿,明明势力均当甚至更优秀凭什么别人就比自己过的好,或许真的是对“执我”太过固执也对能力没有正确的认知,当时的我很烦恼、困惑,但经过一系列事情的变故和发展我渐渐端正了自己的心态,我劝慰自己凡事想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或许我不如其他朋友平步青云,但我也是在国企工作,证件管理员或许不会经历大风大浪但也着实考验人心性和耐力,能在平凡的岗位成就不平凡的事业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我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也不断磨砺自己一步步实现目标。我相信要走的东西始终会走,无论你是否坐在那里保卫它,它仍然要走也肯定会走(摘自《家庭中的泰戈尔》)。外在的物质存在就像手掌中的沙,抓得越紧漏的越快,所以适宜的收放才是我们生活所要追求的真谛。

  春夏秋冬的变化,不是太阳的位置在变,而是地球的位置在变。芸芸众生,因缘交错,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并不是生活带来的,而取决于我们的内心。生活的痛苦其实源于我们太在意自己的感受,试着用心去了解、关心、接纳他人的想法,心就会变宽、变得柔软。我们总是不喜欢别人轻视自己,却忍不住轻视别人,遇到轻视自己的人想想自己对他人的苛责;遇到自己讨厌的人想想自己对他人轻视时的心情或许我们就会放宽心,退一步海阔天空。

  《烦恼都是自找的》不仅是一本充满禅意的绘本,更是对心灵净化和救赎一本佛语,它以漫画的形式教会我们为人处事的哲理,让我们在凡尘俗世之中找到真实的自我,不再为沉浸在烦恼中无法自拔而忧虑,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们,别着急烦恼生气,或许这是我们自找的,别让烦恼欺骗了生活--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篇2:《班主任工作》的读后感(十七)

  《班主任工作》的读后感(十七)

  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也踏踏实实地做了一些事情,可我毕竟经验太少了,对很多突发事件还是束手无策,魏书生的班级管理艺术就像一盏指路明灯,里面有许多实用的工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做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什么学生进来,你都得接受。但只要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学生,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一边成长一边进步,“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这些内容也给了我很多启示,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魏老师的思想,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教人从头教起,教学生怎么做人,教会了做人的道理,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看了魏老师的书,我觉得我做得太少了。魏书生老师“以德治教”,身教重于言教,当学生犯错误后,他不是责骂、体罚,而是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教师年长于学生,不论阅历、知识,还是涵养都胜于学生。对学生的过失,应该以宽宏之心对待,接纳他们,再加以耐心分析讲道理。不能在教育中说太多的“不”、“不能”、“不许”之类的字句来束缚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空间是广阔的,充满灿烂阳光的。这就需要班主任拥有一颗爱心来接纳他们的一切,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潜能。

  魏老师在书中也谈道:“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想爱还要会爱。”作为教师的我也跟所有的教师一样一直热爱自己的学生,但对于如何去爱却未做过深入研究,并且很多时候学生一犯错,就大声斥责、批评,没真正试过如何走进他们的世界,心平气和地用道理去说服他们,没有冷静下来想想,如何爱才得法,才能让这些需要更多爱的学生明白些许多多道理,懂得怎样做才是最合理,最正确的。

  在工作中遇到不利环境和问题时主观努力解决是关键。魏老师说“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最弱;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确实,回顾自己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不顺时就有推卸责任,出现埋怨周围的环境和别人的想法或心理不平衡的现象却不懂从自身找原因,不善于改变自己来适应周围的环境。

  我明白了在遇到问题学生时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去努力适应自己的学生。只有教师熟悉、适应学生,由此才能去改变学生,使师生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面对现实,坦然地面对班内问题学生,才能自信地工作,千方百计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有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相伴,我的班主任工作越做越顺手,希望在班主任工作上还有烦恼的朋友,不妨也来读一读《班主任工作》这本书,让我们在魏书生老师的思想指导下做好自己的班主任工作。

篇3:《感恩幸福生活》的读后感(一)

  《感恩幸福生活》的读后感(一)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主动对他笑他也对你笑,只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拥有了微笑的镜子,读了《感恩幸福生活》这本书主要写的就是两个字“感恩”,有感恩的父母的,比如:古代的一个有的名字叫舜,他也是五帝之一,他宽厚仁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感动了天帝,天帝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后来他做了王位的继承人。他登上天子之位后,把国家治得井井有条。也有感恩兄弟姐妹的,如在炎热的夏天,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和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骄阳下,他们俩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那个小男孩不想晒到太阳,可公路两边都没有树,后来那个小姑娘就让她弟弟站到她的影子里等各种故事。

  时刻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每天都是快乐的,充实的,幸福的!怀着一颗感恩心的心去工作,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感谢我生命每一个人,曾经在南京的时候有人讲过这样一段话,这段话让我终生难忘,“成功者往往是在巨大的折磨中诞生,他们常常把折磨当做一种历练,一种教训。当我们遭受批评、伤害、欺负、背叛、责罚、讽刺等折磨时,不要愤恨、抱怨,更不要以牙还牙。相反,我们要感谢那些折磨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增加了我们的智慧、激发了我们的斗志,强化了我们的双腿,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感恩那些在我们成长道路上让我们跌倒人,是他们激发了我们的潜能走向成功的阶梯。

  只有当我们真正地长大成人了,才会懂得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却是难得的。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灾难降临到成千上万的人身上时,才会明白生命是如此珍贵;当我们亲身经历了磨难时,才会懂得是帮助我们度过难关的人给了我们生的勇气和希望......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早早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会成长,不再惭愧,少些懊悔呢。要用心用情去怜悟其中那份恩德,学会感恩。没有埋怨,没有嫉妒,没有愤愤不平,你便会拥有一颗从容淡泊的心,你便就会拥有积极的心态,快乐和幸福的人生。

  只要懂得了遗憾,就懂得了生活,懂得了感恩,就懂得了幸福。

篇4:平凡即是伟大--《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平凡即是伟大--《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初读《平凡的世界》大约是十年之前的事情了,那时姐姐知道我爱读书,她在县里读高中,每月回来一次,每次回来都给我带一些读物回来,也都是一些地摊货,这其中就有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我却爱不释手,就是这些读物陪我度过了整个初中和高中的假期。

  那时年纪尚小,读《平凡的世界》,说实话没读懂,不如《上下五千年》等有趣,后来只读了一半也就丢下了,如今大学毕业,工作了两年有余,又重翻了《平凡的世界》,读来别有一番滋味。这部作品倾尽了路遥先生毕生的心血,现在路遥先生虽然已经仙逝,这部作品将永恒于世间。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小说形式的家族史。在近十年的广阔背景下,在*即将结束,改革开放方兴未艾的时候,作者通过质朴的语言描写了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当代城乡的社会生活,透过复杂的矛盾纠葛,深刻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和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平凡人在大时代历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小说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美好生活不断奋斗为线索,又始终贯穿着亘古不变爱情。从孙少安和田润叶,再到山西老婆;从孙少平和田晓霞,再到师傅的遗孀。处处展现着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又处处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何妥协。路遥先生出生并生活在西北地区,并经历过那个时代,所以他笔下的人物不仅生动,而且现实性很强。比如,孙少安,他有着西北男人的耿直和质朴,他善良,能吃苦,有责任心,有上进心,真心地爱着润叶,但同时却因为他出身卑微,在受过高等教育的润叶面前处处表现退缩,爱她,却没有勇气,爱她,却自卑。这样的心理矛盾,路遥刻画的细致入微,尤其逼真,同样,这也很符合现实状况及现实心理。他最终错过了润叶。但是,同样因为他的小农意识的局限,他娶了山西姑娘,生了儿子之后,生活便替代了爱情,一切平淡了,生活便是真实的生活了。他的弟弟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原本应该是美好的,那么好的一个姑娘,受过良好教育,活泼,勇于追求,热爱生活,爱着孙少平,然而造化弄人,老天无情地剥夺了她的生命,悲剧把少平拉回了现实,后来,少平应该是和他师傅的妻子结合了,虽然路遥先生在此留白了,但生活就是这样,他的责任心让他留下,他知道生活总要归于平淡,人也要归于平凡。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年轻时我们都曾想要出人头地,活出精彩的人生,有时我会迷惘,不知道什么才是所谓的成功,读了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让我明白人生就是不断地努力,向往着美好的生活,虽然我生活在一个并不知名的小县城,拿着一份还算可以的收入,接着娶妻生子,生活平淡无奇,但仔细想想,人生不过如此,我们都是平凡的,只要我们努力地工作着,为这个社会进步,为自己的家庭更加美满而奋斗着,我们就是幸福的。

  我想路遥先生写下《平凡的世界》不是想向我们展现世界的不公,命运的残酷,而是想告诉我们,人生就应该拥有信仰和追求,人的一生就像这本书一样,不在于结局如何而在于过程是否精彩,人生就该象主人公孙少平那样对生活从来不低头,不断地去探索和追求在命运的道路上走出一种让所有人都为之叹服的人生之路。

  我们一直都在追求伟大,那到底什么才是伟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于路遥先生而言,也许平凡即是伟大,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现的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都不曾丢失和忘却的永久的格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篇5:拒绝山楂树下的爱情--《山楂树之恋》读后感

  拒绝山楂树下的爱情--《山楂树之恋》读后感

  相遇那年,她是下乡队伍中普通的高中生,他是乡外勘探队的一名少年。

  离别那年,他昏卧病榻,药石罔效;她立于床前,悲痛欲绝。

  这样的开始和结束,成就了《山楂树之恋》。自问世即成为大江南北无数男女的宠儿,硬生生把它冠上“史上最干净的爱情”的称谓。

  对此,我有着疑惑与不解。干净吗?纯洁吗?仅仅这样,又值得大家如此追捧吗?

  70年代,男女授受不亲,他们所有的接触都隔着一层纱。牵个小手要缓一个月的时间,亲个小嘴更不用说了,干脆来个抵死不见得了。柏拉图的隔代弟子,秉承着师傅的优良作风,是够纯洁。另外,比起沸沸扬扬的“宁坐宝马车里哭,不坐自行车上笑”的宣言,他们之间的冰糖、核桃、一块布料、一双胶鞋,真是干净到没话说。然而,毕竟是一个出身地主,一个高干子弟,仍是让我联想到王子与灰姑娘。虽然没啥利益交涉,但身份是铁铮铮的事实。毕竟作者没有将他们定位为灰姑娘与牛郎,身份赋予他们的气质在无形中打磨着二者在读者心中的形象,自知或者不自知的,怕是恰好迎合了部分读者的心理与情感层面的惯性接受。

  原书中人物刻画稍显单薄,形象并不突出,电影版则更逊一层。不论是静秋,还是老三,除了身份定位,都没有突出的特点,像黄昏中挂在墙端的风俗画中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得着动作,却摸不透神情。唯一稍有力量的,怕就是在作者刻意渲染下老三对静秋浓墨重彩的爱情。就这样,也只能幽幽地留下一句:“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这样的爱情,苍白、瘦弱、没有活力。若是老三活下去,给他们的感情留出时间,经历人间柴米油盐,也许也会给爱情一个完美的果实。这样的戛然而止,是现代艺术所奉行的悲剧效应,却使这段感情干净纯洁到立不起来。

  本书原型静秋在网上对读者提问的回答怕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有人问她是怎样度过那些个日夜的,在老三离去后。她回答的大意是,她和老三在一起的时间是很少的,就没养成那种习惯,所以他走和他没走并没有多大区别。这样的言语,不知会粉碎多少粉丝的纯洁心灵,可这就是现实。

  是的,山楂树下的爱情,干净、纯真、不染尘埃。都说尘埃、苦难让人备受折磨,殊不知,拭尽尘埃明镜更形光澈,历经苦难生命愈益丰腴。反倒是这种不食烟火,就像嫩生生的清水豆腐,雅则雅矣,却难得几人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欣赏这种清淡苍白。

  所以,追捧的人继续追捧,而我,则选择我的柴米油盐,拒绝山楂树下的爱情!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